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企业投资2亿开酒店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企业投资2亿开酒店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我后来找了后续的文章,看到这个信息的泄露是撞库被撞出来的,而且居然撞库的用户名是最高权限用户,而密码居然是123456。这个在正常的互联网运营中都显得如此的低级,更别提是连锁酒店管理公司的核心客户信息了。着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。
专注于金融知识普及,让知识深入人心,如果觉得回答的不错,欢迎点赞,评论,更多精彩财经知识,请关注我。
我是IT出身的金融民工,但就是在上学的时候在做数据库程序时老师也是告诉我们,做库的时候需要把密码改了,后来在外企工作更是说对于密码的更改达到了频繁和严苛的程度,使用了很多限制诸如不能连续两次一样,必须包含大写字母,每3个月修改一次否则不能使用等。没想到,在这个管理全国客户信息的酒店公司的ROOT(超级管理员)账户的密码居然是123456,而这个账户居然还被设为有效。
回看最近身边发生了太多的事,都是规模很大的公司,犯了低级的错误,从滴滴事件到了华住事件,他们都有这么几个共性:
1、企业规模很大,这样的企业主要的核心就是扩张,使用价格战或者并购等手段逐步统一了市场,而扩张的同时追求的更多的是业绩的增长(为我们的销售一线表示敬意),但是这种扩张忽略了什么呢?
2、管理流程的忽视,其实本身企业做业务和管理上都是需要做SOP的,也就是标准流程,而这种流程是需要设计的,不是拍脑门的想法,需要做很多诸如调研、除错、整理、完善等过程,涉及客户的还需要进行市场调查、甚至委托专门的调查公司进行问卷、面访等过程,然而,目前除了在线订单,似乎再也听不到“请问您对本次服务满意吗?”这样的话了。而华住事件更是涉及客户信息,这部分不只是服务流程,更多的是生产流程的管理和优化,似乎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互相监督、严格遵守这个过程。
这个事情对整个市场都是一个警示,在专门做互联网的机构如阿里、360等,他们对互联网安全非常重视,这次的失窃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泄露,更是客户对企业安全的信心,有可能,这会毁灭这个企业的。
对华住酒店集团的印象可能相对陌生,但提到汉庭、全季、桔子等,想必大家都入驻过。前身是汉庭酒店集团,通过不断并购,现位列全球酒店集团前十了。近5亿客户开房信息疑被泄露。不仅是上市公司华住很紧张,一些频繁开房的人也会很紧张吧。
我们很疑惑的是,这些不同酒店的信息怎么会汇总到一个地方呢,或者说黑客那么厉害,一家一家的信息盗出来吗,或者集团会把相对独立的这些品牌酒店的信息都汇总在一起吗?
这是很大疑问的。
但不管怎么说,网络流传出来的“黑客出售华住酒店集团客户数据”的截图非常逼真,在美国上市的华住当日股价一度大跌近10%,收盘跌了4%。
有专门数据研究的人说,这份数据真实性很高,如果被确认数据属实,它将成为国内5年内最大最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。
1、互联网漏洞无处不在,所谓大数据的智能性,有利提高效能等优势的另一面,就是它的安全漏洞。
属于个人隐私的数据泄露了,对个人是会有伤害的。这也提醒我们,别以为互联网上的痕迹可以抹掉,我们每一行为都是留下记号,都可以被追踪,同时也可以被泄露的。违法违纪的事也别想着能在大数据中隐身而逃脱责任了。
2、所谓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
twitter、facebook等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会被泄露,美国会发生斯诺登事件,酒店集团发生些这类事就不奇怪了。说黑客不断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好,还是巨额非法获益的刺激也好,我们想到的是:平时的微信数据,百度搜索数据,有多少数据被泄露了,我们却是不知情?有多少属于用户隐私范畴的数据,被大公司占为己有,从而谋得巨大利益的?
对数据的归属权和保护,我认为会因为严重数据泄露事件得到加强。
3、网络安全类公司受益。
有意思的是,华住酒店大跌,国内上市的360公司却因为这一事件,股价上涨10%涨停了。
不管是智能机器也好,区块链概念也好,安全更加重要了。互联网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,国家间实力较量也体现在网络安全上的较量,360等安全概念的公司在数据时代会更加被推崇。
几个启发:
个人在网络上别干坏事,别以为干了能混在茫茫“大海”中;
窃取大数据的大公司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,属于用户的数据被用来牟利会越加明确被禁止;
关注安全类公司,投身其中,或就业或买股票,是未来的一项不错选择。
看到这个消息有些毛骨悚然,电子信息发达带来许多便捷,但是人们的隐私权到底还有没有保障?
提到华住旗下的酒店汉庭、禧明、漫心、桔子、美居等等,大家并不陌生。你有没有立马看一下他旗下的酒店有哪些,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住过酒店或者登录过该网站呢?谁都不想自己的信息被外泄。
其实酒店泄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以前就有过酒店信息泄密事件,为什么还屡次发生呢?到底是“内鬼”还是“外侵”?
一下子泄露这么多信息,让人想到自己信息被泄露时所受的打扰。
一、莫名其妙的短信成堆。
这让我想起了早时候我朋友做过群发短信的生意,就是一次性发几百条,几千条甚至上万条按客户要求编辑的短信,他们发一条短信只有几分钱,量大更便宜。他们就收集这些有用的电话号码。
此次泄露的华住酒店旗下的各个酒店用户的信息如此祥细,细到身份证,电话号码,甚至同住的是谁?他们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处理,以便区分哪些才是有潜在的客户。
二、各种推销电话深受其扰。
记得刚换电话号码的时候总收到北京各医院推销糖尿病药的电话,七、八年过去了,还会收这种电话,可能是原来机主实在受不了如此密度的骚扰,才把电话号码换了。
一次老公咨询了个保健品,然后就总收到全国各地的保健药品的推荐电话。朋友炒股赔了钱从股市撤出来了,然后收到不同的电话推荐股票,一次一次揭他的伤疤。信息贩卖真的可怕。
三、收到诈骗电话,言之灼灼。。
一日清早收到一个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,称本市的公安局。一看用的手机而非座机,感觉本人没“犯事”,就没好气的说:“有事儿说事儿,没事儿我挂了,我忙。”
对方反倒愣了于是又说出一串身份证号码问我这是你的号码吗?登陆各大网站很多地到用身份证号码。对于外人知道身份证号码,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。“知道我身份证号码的人多了,你说什么事儿吧?”
可能对方没想到我如此强硬,反倒是软了,说:“一个女孩用你的身份证在北京办理了住院手续。”“我没去过北京,你找那女孩儿要吧,我挂了。”
大清早收到这样电话总觉得晦气。在他套路没开始之前,姐不陪你套路了。
其实你也经历过很多信息被泄露的苦恼吧,也来留言说一说吧。
💝关注我,关注更多精彩。
如果一旦查出属实,那么可能这次数据泄露算是国内目前严重的一次信息泄露事件。
某网站中文论坛中出现一个帖子,声称售卖华住旗下所有酒店数据,汉庭酒店、美爵、禧玥、漫心、全季、宜必思、海友等多家酒店都包含在内。根据帖子内容,售卖的数据分为三个部分:华住官网注册资料,包括姓名、手机号、邮箱、身份证号、登录密码等,大约1.23亿条记录;酒店入住登记身份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、生日、内部ID号,约1.3亿人身份证信息;酒店开房记录,包括内部ID号,同房间关联号、姓名、卡号、手机号、邮箱、入住时间、离开时间、酒店ID号、房间号、消费金额等,约 2.4 亿条记录。
发帖人声称,所有数据脱库时间是8月14 日,每部分数据都提供10000条测试数据。数据打包售卖8比特币,按照当天汇率约合37万元人民币。有关测试人员发现,测试结果显示数据真实,所有信息通过哈希加密存储,且测试数据都清晰无码。这意味着,发帖人所售卖的数据真实性很高,可能成为国内近几年较严重的信息数据事件。
但是目前从华住的回应来看,目前该事件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证实,如果纯粹是捏造的话那么可能涉嫌侵害商誉等问题,但是如果确实属实,那么该案就可能成为目前比较严重的数据泄露案件。
其中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:
目前尚不清楚该部分数据的泄露原因,但是毋庸置疑,售卖者的行为已经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。根据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所谓情节特别严重是指:
结合本案中都收的数据来看,其中涉及大约1.3亿人身份证信息,已经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范畴,估计一旦被抓获,必然是顶格判罚!
民事责任的可能性:
酒店作为服务的提供方,应当有义务存储以及妥善保管好入住旅客的个人信息,泄露的原因如果是酒店方没有妥善保管导致的泄露,那么酒店存在违约责任无疑。但是如果是黑客利用系统漏洞侵入所盗取信息,那么是否构成违约责任仍然不好说,要看漏洞是否可以避免,如果是因为技术原因无法避免,那么这个责任不能归责于酒店方。
最后,大数据时代,你认为你有隐私吗?
到此,大家对企业投资2亿开酒店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企业投资2亿开酒店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